18 兰亭
18兰亭
云门禅寺最里面的一个清幽雅致的房间里,李世民和杜伏威二人分左右坐着,李孝恭斜斜的站在世民身后。房间之外,一左一右各站着两名身材魁梧的汉子,也就是总共有四人,恰好正分别是世民和杜伏威麾下的两员亲信大将。世民这边的是同时身兼玄甲军统领的秦叔宝与尉迟敬德,杜伏威那边则是他的两名心腹“义子”、在江淮军中被呼为“大将军”、“小将军”的王雄涎和阚陵。
世民和杜伏威二人正慢慢地呷着越州名茶大佛龙井。须臾,杜伏威放下茶盏,率先开了口:“伏威此番本意是要前往山东拜谒秦王,不料却是有劳尊驾远来。”
世民微微一笑,道:“实情说出来,大概要让杜兄见笑了。其实是我仰慕越州已久,一直辄盼能到此山水形胜、连当年右军(王羲之)也流连定居的所在亲眼一睹。只是我等凡夫,俗务缠身,一向不得其便。适逢这次杜兄盛情相邀,也就不惜厚颜指定了此处,叨扰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杜伏威忙道:“秦王这话说的太客气了。能让伏威一尽地主之谊,与有荣焉。”他顿了一顿,又道:“适才秦王说到当年右军定居于此……听说秦王对右军的书法甚是喜好,看来是真有其事啊。”
世民听闻此言,双眼霎时熠熠生辉,喜上眉梢,道:“正是。我平生最为倾慕之人,以武功而论,那是岳丈大人长孙晟公;以文学而论,就要数右军了。我尝恨自己出生太晚,若能与此二人之一同处于世,则哪怕只是在他们身边做个侍候马匹或笔墨的小僮,那也是心甘情愿!”
杜伏威见他说得动情,便笑道:“秦王不惜重金在此乱世之中收罗右军遗作之事,伏威也有所耳闻。说起这越州,当年右军就是在这里会稽山阴的兰亭之中写下了名篇《兰亭集序》,却不知道秦王有否收集到手?”
世民目光转作黯然,道:“实不相瞒,我对右军的书法一见倾心,就是在看到他的《兰亭集序》的拓本之后,真可谓龙跳虎卧之极品。此后但凡是右军之作,哪怕要我倾其所有也务必搜罗到手。如今屈指算来,右军仍能留存于世的作品,基本都已为我所有,偏偏就是这《兰亭集序》,迄今仍苦寻不得。”
“伏威听说,当年右军写下这《兰亭集序》之后,事后他自己又再写了几次,却都逊于原作。可见即使是右军复生,也未必能再出此精品。因此这一书法瑰宝王氏家族一直妥善收藏,直到右军的七世孙智永少年出家时带进了这里。”
世民点了点头,道:“多方查探《兰亭集序》的下落之时,这事我也早就听说过了。据说这里本来就是右军的旧宅,后改为寺院,智永与其兄惠欣都在这里出家。其时梁武帝各取他们二人的名字之一合为‘永欣’,命名为永欣寺。我设立的文学馆中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就曾师从智永。但我问过虞世南,他说智永对此真迹秘不宣人,他也从来没能见到过。我确曾想过要亲来查访,但是……”世民双唇一掀,溢出一个会心的笑意,“……终是不得其便啊。”
杜伏威自然听明白了。这里以前为李子通所控制,去年才落入自己手上。而自己虽是名义上归顺了唐室,其实还是割据一方,世民当然无法为着一份书法真迹而以唐室亲王之尊犯险来此明查暗访了。(wwW.广告)
“《兰亭集序》的下落,伏威自取得此地之后,也有查探过。据闻智永临终时把这真迹交给了他最心爱宠信的弟子辩才……”
“真的?那这个辩才现在是在哪里?”
“前隋炀帝留栈江都之时,也曾搜寻过这《兰亭集序》,尝邀这辩才入宫问及真迹的下落。辩才不便直言拒绝,一直就以各种借口推搪拖延。不久之后,江都政变事发,辩才这拖延之计竟是成功了。”
“那这辩才现在还是在这里吗?这些年来此处战火频仍,他没有性命受损?真迹没有流落在外?”
杜伏威看着世民焦急热切的目光,伸手入怀,掏出一物,道:“伏威自小贫苦,未尝习文,这是不是真迹还真不会辨认,秦王以为呢?”
世民明显地全身一震,双目注视着杜伏威手上的那卷物事,过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地双手都伸了出去,轻轻接过,像是捧着什么一碰就会碎掉的东西似的,小心翼翼地放在他和杜伏威二人之间的一张小几上,慢慢展开。
站在他身后的李孝恭定神看去,只见那是一张已微微泛黄的蚕纸,上面龙飞凤舞的写着二十八行大字,既有潇洒飘逸、矫若游龙之貌,又弥漫着秀美空灵、行云流畅之色。孝恭对书法之道只能算是略通一二,这时虽能看出这书法不同凡品,一时却也辨不分明是否真迹。他略略侧头,看向世民,只见他已是一脸如痴如醉之色,左手轻轻按着那张蚕纸,右手悬在半空,伸出食指,左划右勾,显然是一边看着纸上的字迹一边已在跟着虚想笔走龙蛇的情状。
时间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流逝,世民像是已经浑然忘记了自己此来的目的是什么,只是反反复复地凌空虚摹着那张字帖。杜伏威一直含笑地看着他沉醉其中的神态,始终不发一言。
李孝恭暗想:杜伏威这一招‘投其所好’可真够厉害的。难道世民的心,就如此轻而易举的便给他……“俘获”了吗?
他心头莫名其妙的跳出这个词来,自己也不觉一怔,不由得轻轻的咳了一声,清了一下喉咙。
这房间之内寂静之极,孝恭这一声轻咳虽低,还是格外的明显。
世民这才猛的一下抬起头来,那一直凌空虚摹着的右手食指按上了额边的太阳穴,搓揉了几下,双目一时流露出迷离茫然之色。一向精明过人的世民,眼中竟现出此等神色,还真是从所未见。大概是他一直低着头,这时突然抬起,眼前难免一阵眩晕吧。
他定了定神,眼光逐渐回复清明,冲着杜伏威由衷的一笑,道:“我真是失礼了,把什么都忘到一边去了。”
杜伏威温然笑道:“秦王果然是性情中人,喜好右军墨宝一至于此。这样看来,这一份应该是真迹了?”
“如此笔力,按理说应该是非右军莫办的。不过兹事体大,真要鉴别得可靠,我还得让虞世南再来帮忙看一下。”世民说着,一边眼中分明地流露出恋恋难舍之色,一边仍是小心谨慎地把那手卷重新包起来,轻轻推到杜伏威身前,“到时还请杜兄能再把这宝贝相示世南啊。”
杜伏威伸手按在那手卷上,却不是往他自己身边收过去,而是反推向世民那边:“既然秦王喜欢,无论这是否真迹,伏威愿以此作为与秦王结识之礼!”
“什么?”
“伏威刚才说过了,我自小贫苦,未尝习文,如此宝贝留在我的手上那不是暴殄天物么?这份墨宝就算不是右军真迹,也能获致秦王这般痴迷;若它确实就是真迹,那就更应该为秦王所有!”
“这……”世民眼中一连的闪过好几种神色,变幻不定:“如此瑰宝慨然相赠,杜兄是要我如何报答呢?”
杜伏威哈哈大笑了起来,伸手一摆,霎时脸现豪气干云之色,道:“秦王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既然是‘相赠’,又何需‘报答’?伏威刚才不是说过了吗?这是作为我与秦王结识之礼,能与名满天下的秦王结识,这样的一份大礼,这世上只有秦王才配得起收下,这世上也只有我……”他脸上的神色转作傲然,“……才配得起送出吧!”
后记:
1、世民是个“王羲之粉”的史实,应该是人尽皆知的吧?事实上是,如果不是因为身为皇帝的世民如此痴迷“大王”,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能否名留青史其实是值得怀疑之事。而他“骗取”《兰亭集序》真迹的民间传说也有好些个版本,偶这里却是编成了是杜伏威找来送给他滴~~~~再话说,现存的王羲之真迹几乎绝迹,很大的可能性是被世民当年尽数搜罗入宫了。据云,世民临终时向儿子李治留下遗言,说他什么珍宝玉石都可以不要陪葬,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要放在枕头之下~~~~(真是入迷到骨子里去鸟~~~~)可是唐末昭陵被盗之时,盗墓物品的清单上却并没有这份真迹,而一直又都有民间传言,说《兰亭集序》其实是陪葬在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so,也就是说,很可能李治也是个超级“王羲之粉”(多半正是因为受世民这个父亲的影响吧),于是舍不得让这份真迹给父亲陪葬,而是改成给自己陪葬鸟~~~~当然,到现在为止,乾陵还没有正式地开掘(有没有被盗墓就难说鸟~~~~),《兰亭集序》是不是在乾陵之内,仍是一大历史文化之迷也~~~~
2、偶写的杜伏威,很有气概吧~~~~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