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意外发现的开始
当法医张家明第一眼看到小腿腿骨和头盖骨的时候,以他丰富的法医经验断定这样的骨头应该有些年代了。所以也没有说什么别的,只是交代了一下巡警,加强在郊区的附近继续搜寻可能会有重大发现。
张家明不能抑制自己的兴奋,用证物袋包起骨头,一下跳上了SUV。方向盘掉转,油门一踩,被朝着自己的实验室马不停蹄,绝尘而去。
重大发现
张家明刻不容缓将骨头带回研究室,首先做的是DNA检测。结果他所里的团队发现这两块骨头采取的DNA样本,匹配度很低。说明这是属于两个人的尸骨。光凭这一点,已经是让人大吃一惊。
还在这两块骨头上发现有人的指纹。张家明为了验证尸骨年代猜想,马不停蹄地又开始了C14放射实验。
用了C14分析仪器分析了C14的放射情况。拿鉴别骨骼来说,在骨骼中碳-14的含量占的比例是一定的.
碳-14有半衰期,大约在5730年间,它的含量可以衰减一半.当古人刚死亡时,碳-14的所在的比例不变,经过约5730年后后碳-14的质量就减少一半,只要用仪器测出人骨、兽骨等生物遗骸中现有的碳-14含量,再根据碳-14所在骨骼中质量的比例与它原始的碳-14水平相比,就可以推算出它们在多少年前死亡,进而可以推断与它们共存的遗存(诸如建筑遗址、墓葬或其它遗物)距今已有多少年了.
碳十四测年法又称放射性碳素断代法(Radiocarbondating),还可以写成C-14测年法等.我们都知道,碳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元素,占地壳重要组成的0.018%;
天然碳有三种同位素,即碳十二(12C)、碳十三(13C)、碳十四(14C),人工还可以合成碳的同位素.这其中,只有碳十四(14C)才具有放射性.碳十四(14C)在自然界含量极少,而且半衰期很长;它也是碳的最稳定、最重要的同位素.碳十四(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
由于新陈代谢,地球上生物体吸收或放出CO2的过程不断进行,生物体内的碳十四(14C)含量也保持不变.但当生物失去新陈代谢作用(死亡),14C循环进入生物体内的过程就停止了.
这时,留在体内的14C就只能按照其固有的半衰期5730年的衰变速率逐渐减少.因此,埋藏地下深层的样品,只要测定其14C与12C的含量比例,按14C的放射性衰变公式进行计算,校订之后便可推出待测物品的存在年代.
这个方法适应于考古学和第四纪地质研究,常用样品为木炭、泥炭、木材、贝壳、骨骼、纸张、皮革、衣服以及某些沉积碳酸盐等.但是,用碳十四测年法也只能准确测出5、6万年以内的出土文物;
当张家明做完C14分析实验时,下巴都要掉地板了。这两块骨头的年代都是距离现在390-400年间,他查了一下手机,这个大概就是在公元1603~1612间,也就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人。
张家明对于法医这个职业来说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但对于这个发现张家明还是心里一震。
呆在那里好几分钟后他才反应过来。马上拨通电话就联系了上级部门请求加大搜索力度和人员和带齐可能的物资。另外通知当时出警的的派出所片区所长,告知他实验的发现,叫人多派人手仔细排查地表甚至地表一下的地方。
特别是一些小洞穴之类的,小窟窿。并且将搜寻的范围扩大到直径5公里。等待增援部队到来。
张家明的猜想
助手丁俊就不解的问道:老大,为什么要叫派出去的人搜小洞穴和我小窟窿之类的地方???
张家明笑道:这个很简单!!一般来说尸骨如果在墓穴中,通过泥石流这样的导致的山体滑坡等从古墓中流出是及其常见的,这个和古人死后土葬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葬的地方刚好位于山的边沿或者是水土流失比较多的地方,就有可能因为泥石流,带动整个墓穴随着泥浆冲出来。但西(Xi)安(An)这种干旱地带,雨水集中在九月后的。
而且恰是逢了沙尘暴,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也就是说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很低。两块稍微带泥土的尸骨属于不同两个人,还是距离现在将近400年的尸骨,尸骨其他的骨头在捡到尸骨的附近没有搜到,那骨头是怎么是怎么来的。说着指着自己的手指。
张俊反应过来:指纹!!!“就是指纹,我们在骨头上发现了多处指纹,那么很有可能骨头是从墓中被盗墓的人偷盗出来的。那既然是偷盗,那附近便可能有盗洞什么的,而且可能会有更多的尸骨也不一定。”张俊连声点头表示同意。
果不其然,在增派的人员到达后的第二天,就有人发现了在距离第一块小腿腿骨的地点3公里左右的灌木丛边发现了一个70厘米大小左右的地下洞穴。
因为事先有所准备,再加入搜索的队伍中带了部分装备。所以有了绳索和探照灯。一个勇敢的警员,借着绳索和探照灯,钻进了仅容一人进入的盗洞,可是进去了6-7米就不能走了,估计是那些盗墓贼,在出来时引起来部分坍塌。
为什么不是盗墓贼自己封死的呢。原因很简单如果盗墓贼要封住盗洞,应该会在出口处直接封住,而不是在离洞口6-7米的地方。这样恐怕还没出去,部分坍塌也可能要了自己的命所以这种情况基本不成立。于是那个小伙子快速撤离。
为了不损害盗洞导致整个盗洞的塌方,也是为了保护墓穴可能的文物,出于这样的情况考虑,当时的出警的头目只能上报文物局,结果文物局一通电话打到了西北大学考古学院的院长那里。
刘占成
刘占成,男,生于1953年11月24日,陕(Shan)西(Xi)蒲城人。1977年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77年——1982年在陕(Shan)西(Xi)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82年——1996年在陕(Shan)西(Xi)省考古研究所工作,1996年——今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现任秦俑馆考古队队长,研究员职称。
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和古代兵器,主持和参加了秦兵马俑一、二、三号坑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古代兵器》(合著)专著一部。身为当地文物局的领导,又是西北大学校友,面对自己的母校兼国家项目合作伙伴关系。
加上西北大学离西北城郊的地理优势还有专业和设备优势。当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又可以给当时的学生们更多的实践经验。
于是综合以上谈论,文物局一致通过了意见。于是刘占成给西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打了个电话。
准备工作
面对盗墓者的盗洞可能会导致盗洞再次坍塌的情况,文物局那边派下来的人,到来后动用了一些机械设备开始将盗洞回填。回填完毕后,就开始对墓穴的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完就立马开始挖掘墓穴的工作。
首先要做的便是把墓穴上的沙土一层一层的去除,直到挖到东西为止。这里要讲到的是其实考古和盗墓者两者的挖掘都是有可能造成墓穴或者文物的损害。
而既然是挖掘这种损坏就也是避无可避。但是不同的是盗墓者的挖掘后盗走贵重的东西后,却不管其他物品和墓穴的完整与否。
而考古是为了更好尽可能的还原历史,哪怕是在盗墓贼眼里视如草芥的碎瓦片,在考古人员眼里确是至尊宝物。
所以这样的挖掘过程注定及其缓慢,而且是一层一层,一点一点的去除。就在挖掘的第四天。挖掘的装备碰到了硬物,探测的探测灯警报也响了起来。
巨石柱
装备车瞬间停下,探测灯显示的是二氧化硅,也就是石头或者是沙子的主要成分。然后考古人员便开始用小型的洛阳铲和簸箕开始比较缓慢而细致的清理,结果一个巨大的方形石块的一角就开始露了出来。
他们改用小小的毛刷在巨石中轻轻的刮去尘土和小沙石。一边用铲子向下挖,一边用毛刷清理石柱。起初也没看到石柱有什么异样。
越往下挖,挖了半米还是没有看到石柱的底部,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直到挖到了一米的位置就看到有纹路出现了,好像是龙的尾巴还是什么浮雕,越往下浮雕越是顺着圆心石柱往下蜿蜒盘旋。
当挖到地下4米左右,一条根盘旋蜿蜒着的一条石龙的巨石柱就出现在面前。而就在这时,铲车设备在5米外又发出碰到硬物的声音。顺着巨石往下挖,依然是一根巨石柱。一直挖到第十天整个坑的八个巨石柱便一览无遗地出现在考古人员的眼前。
那八根石柱八只巨龙的头部从不同方向往那根巨石柱的中心朝向似乎要像中间聚拢形成八龙吐珠之势。但是万众期待的主墓却好像丝毫没有头绪一,没有出现。
究竟这个墓穴有没有墓或者棺椁。,还是只是一个虚的盗洞而已。那么那两块骨头又属于谁,还有其他的尸骨在哪里????
就在考古学家挖到石柱兴奋不已的时候,又陷入了疑问的谜团,而此时来自西北大学的我们经过了精心的准备也开始加入了挖掘的队伍中。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