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偶然就是未知世界的入口

下载APP

2.1 偶然就是未知世界的入口

  

    

    高三上半学期的一个晚上,那时高考成绩和名单还会在当地的晚报上轮番公布,尤其是首都的重点大学,写上名字、分数和录取的学校。借读之前对大学梦基本不抱希望,但附中的经历让我的期望死灰复燃,觉得自己如果再努力奋斗下没准儿能考上个师专什么的,于是也关注起高考的情况来。

    我在白纸黑字的印刷纸上,看到首都学生的录取分数线,瞠目结舌。

    因为,伟大首都的文理科本科一表,比H市本省的分数,整整低出40-50分。

    这天晚上,我彻底失眠了。

    几十分的差距啊,意味着同为独木桥上千军万马中的渺渺一员,他们只需付出一半多的努力,就可以轻松地考上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牌和重点大学,优势显而易见。

    虽然成绩忽上忽下总体普通的我一直抱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观念,认为通向未来人生的道路不只大学一个选择,但这仍不影响它成为所有苦读学子们心底最深处的期冀和盼望。

    失眠之余心动,心动不如行动,对于高考这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事情,为了实现两代人的大学梦,值得。

    第二天,顶着一双严重的熊猫眼,对老妈说,我,要去北京,参加高考。

    她呆了两秒钟,然后说,好。继而又问,为什么突然决定?初中的时候不是问过你的意见,你不同意?

    这个渊源说来话长,我敢做这个决定,能得到这个机会,纯粹是因为自己有一位知青身份的母亲。妈妈在北京度过了童年直至青少年的整个时期,一路凭借勤奋刻苦考上人人羡慕的北大附中,高中刚刚开始却赶上那场著名的上山下乡的“文化运动”,先去山西,后又随被下放至东北工作的父母一家来到H市。由于觉得回京继续考学、工作无望,她成为班里所有京籍同学中,唯一没有“回城”的人。

    改革开放以后,为照顾京沪等城市的知青,政策规定本人及其子女均可办回原籍落户。

    我就是这个政策下的受益者。

    也是后来,后来才陆续地知道,当时身边不乏和我一样情况的人,比如附中的班主任兼历史老师本是上海知青,还有原来高中的物理老师,曾是南京知青........再比如,程健的妈妈。

    若干年后,我曾经很好奇的问当时公司的安徽同事,那时全国各地大学的毕业生,已经如不可抗拒的潮水般涌入首都,在这个巨无霸般的城市彷徨、安家、工作、生活。我说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去膜拜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和升旗仪式,她说你不懂的,从小在课本上读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那种充满神圣的希望和憧憬,对生于斯长于斯、经常路过的本地人来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

    我并没有生长在北京,但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梦想,在临近高考的那一年,跟随母亲,第一次来到首都。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陆续完成了落实户口、学校和学籍的分配确认等一系列的繁杂工程,只余最后的志愿环节。我抱着一大摞厚厚的参考书、习题集和试卷,每天挥汗如雨的在姨妈家的小屋子里,边复习边等待领准考证上战场,不对,是考场。我的神经绷得像拉满弦的弓,小心翼翼地撑着,装作气定神闲,装作胸有成竹。那时,高考仿佛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之举,直到考前三天,大战在即,人反倒平静了许多。

    其时,我并不知道,程健应该也是在同一时间来到了北京的外婆家,也在和我一样的境遇之下,准备着这场当时在我们的生活中都颇为重要的考试。

    原来命运早在从前,已经重叠,已经团圆。

    填写志愿表的时候,我和老妈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分歧。这比冬天时我斗智斗勇的趁她不注意换掉又厚又丑的棉裤,比她从同学处知晓我撒了谎没上晚自习而跑出去晃荡但不揭穿我,严重得多。

    争吵的结果是她让位,我以绝对天马行空的想法,完成史上最离谱的志愿表。从北到南,将自己想去的城市都一一写上........包括著名的北方海滨城市和有人间天堂称号的苏杭。

    也不知道那时着了什么魔,我带着无比的狂热和信念,将第一志愿填成北外所能够找到的招考范围全部是德语、法语等小语种,且以一种孤傲的姿态,写上不服从校内调剂。(所谓调剂就是非志愿类的其他系别)

    事实证明,年少轻狂的无知,需要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在高考和工作的问题上,由于一种偏执的倔强和过于理想化的状态,我都犯过追悔莫及的错误。此为后话。

    七月初,高考灾炙热的初夏结束。八月,成绩查询,我刚刚好卡到首都本科录取分数线上,但是在几轮筛选过后被一表志愿的学校,甩出了档案,也就是说,我落榜了。紧接着财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

    大哭两日,直哭到失去力气眼圈浮肿,我才开始默默收拾起去D市学校的行李。

    就这么简单地和自己一直向往的学校,梦想的专业,一一错过。

    这个暑假,苦逼的高中时代宣告结束,全世界女孩儿的偶像戴安娜王妃在巴黎遭遇车祸香消玉殒,而我,则终于能够以非局外人的身份,踏进莘莘学子们都渴望的大学校园。

    明天就象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

    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

    心里有好多的梦想,未来正要开始闪闪发亮

    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

    ——4inLove《一千零一个愿望》

    风吹雨成花,时光荏苒,又逢开学季。老爸送我去学校报到。

    财院在D市,海滨是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那一年在年轻有为市长的提倡下,正大力实施城市绿化,虽然没能如愿考上首都的第一志愿留在北京,但来到这如花园般的美丽城市,也渐渐觉得心满意足。以我的成绩,如果在H市参加高考,根本不可能“高攀”上北方这所著名的财经大学。

    学校靠近市区边缘,占据着几个巨型半坡,小径曲曲折折大路起起落落,在里面走几个来回颇为锻炼体力。依山傍海,环境极好,绿化也多,又养眼又清新。在学校五层教学楼的阳台上眺望,就能看到不远处的海,从南门出去走上一两站地,就是海岸公园。

    适逢夏末秋初,校园里色彩缤纷,芬芳艳丽。树挺拔苍劲,草清脆嫩绿,历史悠久的老教学楼与新楼鳞次栉比,喧闹的篮球场排球场,安静的自习教室和图书馆,下课时人满为患的大食堂和开水房.........每一个新生的面孔仿佛都沉浸在脱离噩梦般高考的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漫步在其中,呼吸着绝对“自由”的空气,我觉得大学校园里的天空,比以往任何时候的天空,都更蓝,也更加清澈。

    宿舍楼前的历史长廊前,有一块像绿色巨毯的偌大草坪。每天清晨早操后去上课,都路过阳光的映衬下,刚刚被灌溉过显露出翡翠般质感,还带着亮晶晶露珠的青草。校园里绿树成荫,通往教学楼的主路上,种着我从来都没见过的一类阔叶树(请原谅少见多怪的北方孩子对植物的无知),后来我认识了它就是著名的法国梧桐。

    按照专业,我被分在国际经贸学院的三班,班级大约二十多人,两个女生寝室一个半男生寝室,男女比例还算平衡。大二大三的师哥师姐们帮新生办理了入学手续,发放学生证,分派好宿舍,大家陆续三三两两地去交学费住宿费、办食堂卡、领取生活用品、书籍、衣物等等,晕头转向地忙了大约三四天,一个礼拜飞逝而过,老爸买好回家的车票,我目送他搭上公车,我们在夕阳的余晖中依依道别,挥手再见。

    落日渐渐沉没,银灰色的暮霭笼罩着校园,独自离家后的大学生活,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