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教材

下载APP

第四十七章 教材

  众人忙的团团转,白天忙完了,晚上上完夜校班后还有一堆事!

    

    几乎都在院子的正屋里,点着蜡烛,两个煤炉子让房间不是很冷,还放置了三盆“钢炭火”。这是马春花鼓捣出来的,杨凡本来想掏个壁炉,弄点国外农庄的感觉,后来因为工程量大了点,众人就这一间房办公而无奈放弃。

    

    围坐在三张桌子上。许若云,朱云云,刘晶晶几人几乎每晚都在编撰教材,不时的张口问:有理数的乘除法怎么定义?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和分母谁还记得怎么编写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怎么修改描述合适?分子和原子怎么描述?......

    

    知道的就回答,不知道的没人回答的就放一边,下一个议题,节奏不能停,必须得快。不然天天纠结几个问题,啥进展也没有

    

    彭伟和杨凡不时的交头接耳,画着各种需要制作工具的图案,还得解答众人其他的问题。两人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工作:改变当前用着很不习惯的度量衡制!

    

    现在的西晋,几乎沿用东汉的度量衡制,和后世的差别太大了!很多时候众人都需要带着个计算机不停的噼里啪啦敲着换算才行。

    

    一丈=242厘米,十尺一丈,十寸一尺,十分一寸。所以这个时代的人身高八尺就是193.6厘米,确实是大汉一匹!

    

    一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株,和现代换算下来事1石=26.4公斤,1钧=6.6公斤,1斤=220克,1两=13.8克,1株=0.57克。

    

    如果穿越没有携带的文具和一些容器,众人想改制度量衡几乎很难。但现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一致认为确实很不习惯,经常搞错!

    

    王阿东和朱云云已经出现2次了,按照后世的斤给众人发工钱!后世的1斤几乎等于现在的2斤多!还有制作家具,铁器时,一边报的是长多少尺,寸,一边理解成后世的尺寸做出来肯定不对啊!还有整个故安建设,几乎天天有人出现各种错误,众人不断的在工地检查就是不断的纠正这些错误,因为赖祯祥的规划图纸全是后世的标准!

    

    按照众人的构想,度制将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为主。按后世用习惯的33.3333厘米为一尺,十尺一丈,十寸一尺。取消公分,公尺的称呼。面积则用平方来表示,体积为立方。一亩为666.66667平方米,一公顷为10000平方米=15亩。

    

    衡制将用克,两(50克),斤(500克),千克(公斤),吨为标准。

    

    量制将用厘升,分升,升,十百千升来表示。

    

    因此,众人决定,反正现在是全面培训全面培养,那干脆就用后世已经习惯的度量衡制全面替代当前度量衡制!接下来彭伟等人就要利用众人穿越带的千分尺,鲁班尺,三角尺,量角器,甚至油壶,酒等一切可以参考的东西,来开始制作新的秤砣,木尺,容器,天平之类的东西,精准精确度肯定无法和后世比,但起码非常接近了,关键是方便统一。然后开始教会工匠使用新度量衡。

    

    而且,还得大量制作用于教学所用,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体系。

    

    说来惭愧,这么多人中间,居然是彭伟记住的中学教材内容最多!小时候穷,能学习就拼命的记,虽然没读过大学,又过了这么多年,本来忘的差不多了。结果,一个可爱的女儿诞生,长大,眼瞅着4年级了,彭伟更是重新拿起初中的书本在家里和在路途狂啃了一段时间,就为了能以后给彭紫君辅导而已。

    

    现在的初级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几乎都是彭伟记住了大部分内容,然后仔细的回想,一段一段的记录,再由许若云来修改。可惜他记得最多的是英语......

    

    父爱的伟大啊!

    

    马也和王涛李大彪朱佳苟文明几乎吃住在军营,很少回来,偶尔想起一点当年学过的东西都是赶紧记下来,然后差人送回来。至于炮兵的测量学,三角函数,弹道学等等更不在话下,但那是高等教材了。

    

    语文是最好办的,一些启蒙教材彭伟的电脑里面有,早打印整理了。许若云又是这个行当的专家,各种文体,词语,语句等等都没问题。修改了一些故事文,故事文的主角几乎都是穿越众人。包含诗词的作者,众人轮流出名!语文更多的以教授诗词歌赋,白话文,小说,散文之类为主要。取消了很多难以改变修改的课文。从初中开始,教授英文字母的读法了,还有一些希腊字母的读法和写法,为其他学科做好准备。

    

    数学吧,众人也还可以,甚至在了解了这个时代的“算板”之后,立即发明了算盘,并且赖祯祥对这个还比较精通,于是在数学内开设了珠算课。而整个数学教材的编撰主要的困难在对于一些概念性东西的描述。比如因式分解,王阿东倒是知道有十字相乘法,公式法,提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这些,但怎么描述,怎么教授,先教哪一些却抓瞎了!还有一些公式命名的修改,比如欧拉公式,改为阿东公式。海伦公式,改为若云公式。祖冲之变成了文三金等等,当然会编撰相应的故事说法!

    

    同样,其他课本凡是涉及到名人的,晋朝以后的,全部篡改了。

    

    物理,一些简单的东西大家拼凑出来了,比如声音的知识,物态的变化,光的简单知识,物理运动的简单知识,但是力学,压强,浮力,内能这些东西还有很多没整理出来。就拿大家会做的滑轮组合简易起重机来说,做会做,但你要让大家说出他其中的原理,公式,我晕,臣妾做不到啊~

    

    那些丢个石头问古人为什么石头要落下,而不是飞上天?然后下一章就宣布古人开始思考了,然后理解了,学会了万有引力的站出来!你告诉我,地心引力怎么来的!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重力加速度的公式!牛顿被苹果砸了花了多久才明白?又是怎么计算出来的!不准度娘!

    

    咱们历来有个最不好的习惯,就是顺其自然!苹果熟了就该落地!丢个石头肯定砸下来!开水烧开蒸汽肯定会冲击盖子!天上打雷那就是雷公在发威!地震蝗灾就是天子德行亏!这是定理!谁会去思考这些道理?还真以为主角演示一下他们就思考了?几千年来谁会去认真思索为什么?有过思索的又有几个人!

    

    化学,除了李壮青微笑着,马丽和李琴能记起一些。众人一回想都头痛,当年读书时,几乎就是这门课让人崩溃!

    

    但神奇的是,彭伟居然能背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按照他的说法,是在网上学的,把整个元素周期表编成了一个故事,然后故事很短,记住了故事,就记住了整个元素周期表!只需要把谐音改变成元素名就行了!

    

    但要说说元素怎来的?代表什么?常用于什么?公式?彭伟也抓瞎了!众人整理了这么久,就化学进展比较慢。主要是没有器具,得等烧出玻璃后,大家可能会陆续想起一些当年读书时做过的实验,说不准能有收获。而且才能按照李壮青的要求开始编撰。

    

    否则,啥器具没有,你怎么给学生们讲解啊!水的沸腾倒好办,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没试管咋做?还有众人几乎不要指望有很多橡皮管了!能想办法从穿越携带的东西里面弄几根就不错了!

    

    硬背?算了吧!能记起化学变化,化学性质,化学的物理变化,化学的物理性质,还有什么纯净物,原子分子,氧化物质量守恒就很不错了!杨凡连水是H2O都已经忘了!李壮青倒是一直想弄福尔马林!也知道是甲醇变甲醛做福尔马林!甲醇的分子式,怎么通过试管合成都知道!可就是造不出来!暂时没那设备!这已经涉及到化工产业构造了!

    

    但杨凡却在另外两门课程的编排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一个是《初等医学》的生理卫生知识,据说背的滚瓜烂熟!另外一个是《初等数学》的几何部分。

    

    《初等医学》几乎没问题,李壮青已经和马丽,李琴在编撰《高等医学》教材了,还有其他医学分类教材。另外,《初等生物》《初等化学》也是这三人主力编撰,只待烧制出玻璃后再进行整理编撰。

    

    《初等农学》问题也不大,主要教授农学知识,还有部分农村水利知识,马春花只需要记得起说的清就行,当年农技站可没少跑!朱云云记录,赖祯祥亲自负责水利部分。但问题是现在的时代和后世的自然环境差太大了!不敢保证对不对啊!得实践才知道!

    

    《科教品德》一门却是众人最花费精力的了,这门在后世几乎毫不重视的课程,是穿越众们最重视的。黎明亲自在一章一章的编写。中间还要夹杂大量更换人名地名时间的故事、寓言、榜样。要充分体现“自律,自信,自强”的人生价值观。“正直,感恩,奉献”的社会价值观。这两样人格方面的重点培养,必须得加入洗脑性质的内容在里面,因此,这样的课会有很多堂培训课,大课!人多,才能煽情!才能发自内心的融入!

    

    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课本反而编撰进度更快!主要是朱云云这妮子刚大学毕业不久,本来在大学成绩就好!还有刘晶晶,还在读大学呢,虽然那大学那啥了点,但还是能记住很多课本的东西。

    

    众人时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太贪心了?总想着把能教的全部教出去,但很多教材缺失内容,缺章节,缺老师,缺工具,难道能指望古人学会?不如缩小教授科目,先教语文识字,一般的算术让他们懂得加减乘除,简单的物理知识,就够了,为什么要这么劳心劳力的做出一堆完全不全的教材呢?

    

    黎明很明白的告诉大家,很多东西我们确实不会,很多发明我们都做不了,教材编出来也是千疮百孔,但这不是借口!哪怕是有的教材实在编不出来,只能让他们学几节课,那我们也得让他们学!今天想着缩小退缩,明天就会永远退缩!科教的教育体系一定要完善科目,内容才会被后人逐渐的完善。你连科目都没有,后人该怎么向那个方向前行?

    

    怕的就是最终反而把科目减少,再忽略,只重几门,然后成了新“八股”,新“儒学”!

    

    教材在务必准确,排版严谨的一再要求下,编撰并不是很快。按照赖祯祥的说法,三年后,咱们见真章!

    

    印刷术的研制发明工作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活字印刷术基本成型的问题并不大。现在的问题是纸张,这个年代的桑皮纸,藤皮纸,蔡侯纸,质量已经不错了,问题是太贵,偏软,不好印制和鹅毛笔书写。加之战乱,真不好买啊!

    

    看来还得靠自己研究啊!

    

    ;

    

上一章 下一章

看小说就用200669.com

字号

A-

A+

主题

护眼 旧纸 桔黄 纯黑 实木 淡紫 浅灰 灰蓝 暗灰 蜜色